拒絕喝水的女孩

撰文 / 黃宗堅、蘇桂慧

收錄於《童話與夢境的療癒力量:心理師陪伴你從逆境中長出復原力的 23 個故事》

小美是一位纖瘦的國三女孩,正值活躍的青春期,即將邁向國三升學的準備狀態。面對會考成績的自我期望、班級同儕人際關係競爭的壓力,以及家庭中糾結的親子關係,小美出現非理性的身體意象以及厭食行為。

小美在家中排行最小,爸爸說她小時候活潑好強,又愛黏著他;她和姐姐功課都很好,不需要大人操心,不過姊妹間常會比較成績高低來競爭爸爸的愛。爸爸工作雖忙,可是對女兒們的課業成就有很大期待;媽媽則是比較嚴肅,很少直接表達心中的情感。

小美國三時更在意成績,在家裡變得特別安靜不說話、吃得極少卻沒有饑餓感,不過體重大幅減輕,貧血且掉髮量增多。即使體重不到40公斤,還是很害怕變胖,特別是水,很恐懼水一旦進入身體會讓身體急速增胖。爸媽愈擔心,就愈要強制規定要吃多少分量才可以,小美用餐時常常默默流淚吃完食物。

初次見面

小美出現在晤談室門口,神情顯得緊繃不安,帶著悲傷但很安靜地坐著。

爸爸是一位嚴謹的中年人,一看到我便焦慮地說:「我女兒要會考了,她吃得非常少也幾乎不喝水,我太太只好每天強迫分配食物,規定她至少喝50cc的水,她就一邊掉眼淚一邊吃東西,在家都不說話,講到吃這件事就哭。看她越來越瘦我們很擔心,現在只有三十幾公斤。」

藍色大海的壓力

在晤談室,小美話雖少但卻是願意開口的。她憂傷地說:「我真的沒有辦法吃東西,我知道這樣會讓爸媽很擔心,但是真的很困難。」說著說著眼眶紅了。

我先試著接納與理解小美的痛苦,然後也順著這樣的感受與思緒,邀請她是否願意用繪畫的顏料色彩表達出心裡的難過,或是目前的處境與感受。小美毫不猶疑地畫出一整幅如塊狀的海浪,深淺不一的藍色,重重疊疊既交錯又規律如排山倒海般的迎面而來。小美說:「就像這樣,『壓力』!」

我心疼地看著這巨大的壓力,小美似乎能感受到我的理解。我注意到畫面當中有一個空檔是留白的,沒有塗上任何的藍色,小美說:「那是壓力的邊緣」我問:「要維持這白色很不容易吧?」小美點頭,「白色之外的藍色像水,好多的藍色,很可怕。」

「吃」的創作與蛻變

第二次見面時,小美準時到達晤談室,母親帶她來時顯露出比小美更多的緊繃與憂愁,但沒有說話靜候在晤談室外。

小美說:「晚上又和媽媽為了勉強她吃晚餐而吵架了。我勉強吃下媽媽分配的食物,但是吃東西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我邀請小美如果願意的話,能否試著畫出「吃東西」的象徵圖案,它會是長成什麼樣子? 小美很快速地畫出了比拳頭大,而且還有濃濃黑色的刺,她稱這個是有刺的石頭。

小美說:「它會滾動,能到任何地方;又會刺傷很多人,很可怕,不喜歡,會滾動,無所不在」

我接著鼓勵小美試試看,如果可以給石頭一個容身的空間,她會怎麼做呢? 於是小美畫出了土地,她又再畫得更大一些、畫得更多刺。

面對這麼龐大的焦慮情緒,我先邀請小美為自己做幾次的深呼吸,同時去感受此刻身體覺得緊繃的地方,試著把呼吸帶到那裡,好好的滋養並且疼惜這些不舒服。當小美慢慢沉澱安靜下來後,我請她閉起眼睛,想像一下,有什麼方法可以減低這個可怕的石頭可能帶來的傷害。於是,小美選擇了用土黃色畫出黃土全部包覆有刺的石頭成了一顆大球。

小美說:「沒有渾身的刺,看起來好一點了。」

小美帶著滿意而且愉快地看著這個作品,同意我往後每一次都能留個十分鐘,邀請父親或母親進晤談室來聊一聊有關她的事。

第三次換成父親帶小美前來,父女倆都帶著微笑,他也知道會談最後有十分鐘可以進來談話。此次小美的體重是37公斤,比幾周前增加了一些。

過程中我邀請小美回憶一下上回創作「吃」的心情或感想。

女孩說:「沒有那麼排斥了。」

看到小美的進步,我在這次的連續性創作中,邀請她是否願意透過「先破壞,後重構」的方式,把上次創作的「吃」轉換成為另一個模樣。小美很開心地選擇將帶刺的石頭撕碎,並將一片一片的小碎紙黏貼在全新的畫面上,成了一條藏在洞穴裡的小毒蛇「小花」,接著小美開始述說「小花」如何準備突破心中的忐忑焦慮,願意冒出地面進行人生冒險的故事。說完這個動人的情節,小美還特地送給「小花」一顆大大的愛心,好讓小蛇能夠有勇氣繼續走下去。

心中的女孩

為了能夠多理解小美如何展現身體意象與自我概念,我邀請小美畫出對自己的印象,小美稱為「心中的小孩」。在不同晤談階段,小美對同一幅圖畫說出不同的故事。例如,在晤談初期,原本很擔心畫面上那個瘦小且因過於缺乏飲食養分而失去月經的女孩。不過後來發現「喝水會變得很胖很醜的想像」其實不會發生,自己最在意的其實是害怕不被欣賞。

到了晤談後期,小美說「心中的小孩」其實有很多的壓力,像是「爸媽常拿我和姊姊比較」或「爸媽並不喜歡我」。看著自己的創作,小美願意說出來的故事更多了。從家庭裡與爸媽的互動或是衝突、像是吃東西、喝水、姊妹課業競爭、選擇志願等,突破之前只願意談有關飲食的問題!甚至,還可以提到在意班上心儀的同學。最後小美已經不排斥喝水、甚至願意送給心中的小孩一杯500cc的大水杯,因為多喝水多吃東西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共同創作:家庭的祝福

在最後一次會談中,我與小美規劃了一場「全家一起在晤談室共同創作一幅『曼陀羅』」,小美很自然地帶領爸爸與媽媽做塗鴉動作,其中與姊姊的互動也相當溫馨,全家共同創作一幅命名「祝福」的作品。

小美說:「現在覺得爸媽對於吃東西比較沒有給我那麼多壓力,而且能夠感受到家人對她的愛了。」

結語

青少年時期,孩子們的靈魂深處常常是焦躁不安地騷動著。周遭的人們都在告訴你要如何才算成功但卻沒有人教會你失敗了該怎麼辦。大人從他們看世界的眼光,總是告訴青少年不要想太多,不要有那麼多的情緒才是對的。

於是,大人越來越無法理解青少年心中的黑是什麼樣的黑,心中的白是什麼樣的白。此種再再被壓抑甚至無處訴說的苦,最終轉化成各式各樣的身心症狀,強烈的反撲與吶喊著,文本中小美的厭食症就是一個最佳案例。

不過,小美並沒有放棄自己。透過表達藝術治療的方式,她創造、破壞而又重構了她的壓力,而壓力除了藉由連續性繪畫,得以重新被聆聽與被看見之外,也再度引領她穿越生命的挫敗、焦慮與危機。

當小美終於慢慢尋回自己、愛回自己時,才真正領悟到,愛她的家人其實一直都在,只是她過去不曾發現罷了。於是,帶著家人的禮物和祝福,小美又再度昂首闊步地踏上人生旅途。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